与帝王、官员的冠式相比,宋代士庶男子的冠帽在式样上虽仍有少许等级体现,但他们的冠帽样式、冠帽质地则更多地体现了平民生活的风俗及其生活近况。
从头巾发展而来的幞(fú)头,在宋代也是十分流行的,上至皇帝,下至普通百姓都戴幞头,只是规定百姓所戴幞头高度不得超过二寸五分。普通百姓所戴的幞头可分为软、硬两种,软质的幞头发展自早期的裹巾,而硬质的幞头则是宋代的新兴形制。与权贵阶层不同的是,地位低下的百姓所戴幞头的软硬,主要是在幞脚部分上,而其他主体部分则并不做区别。宋代的幞头平整美观,其外面是一层漆纱作饰,内里用的是木骨作架,使所服者穿戴、脱放时更方便。
在宋代,无论贵贱都喜欢用巾。外形方正且高耸的巾帽深受文人士大夫的追捧,较著名的有以苏轼命名的‘东坡巾’、以程颐命名的“程子巾”和以黄庭坚命名的“山谷巾”等。常见的还有仙桃巾、幅巾、团巾、披巾等。
又名乌角巾,它的主体是一个很高并且方方正正的高筒,在高筒的外面有外层,外层比高筒矮少许,高筒前后左右各有角,戴的时候一定要有一只角处在两眉之间。
多用漆纱制成, 以巾裹头,上窄下宽,巾顶圆而尖耸,因形如仙桃而得名。
这种帽子本是羌人所制,在唐代便有了。席帽以席藤为材料,制作轻而薄,或薄薄地加一层油为御雨之用,帽子的四周有垂下丝网,把脸盖住。
即大帽,或称大裁帽,是一 种挡风尘避寒冷所戴的软帽,大多用于冬日外出时。以黑色布或帛制作,用毛皮或丝绵、布帛作夹层。有左右两片,于当中缝缀而成。帽顶遮至前额,下兜两颊及颔,左右有带可系于下巴下。
是一种用纱绢裹在头上用以约束头发的头巾,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没有顶的头巾,即头顶可显露发髻。
也是一种头巾,大多为教坊、诸杂剧人所戴用,一般人则是不用的。
大都用于雨雪之时,为劳动人民所藏。用青竹篾编成,样式大致同后世的差不多。也有用毡做的毡笠。如果用皮做的便成皮笠子,这种就属于戎装了。